下载

蹲点笔记丨试验田里种“希望”

吉农V   来源:彩练新闻

2023-06-09 10:37:07

字体大小:


“马博士,今儿咱们插多少?”


“不多,就插一方就行,都是‘单本’。大姐们都是熟手,水稻秧苗插得是又快又好。”

进入6月后,镇赉县的水稻插秧工作逐渐进入尾声,自家地已完成插秧的种粮户都松了口气,但在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和来帮着插秧的村民们却仍在忙碌着。

“这一片儿都是合作社给我们的试验田,南面地被我们分成了几个大方块,每方地里都同时小面积种植着不同品种的、不同试验周期的秧苗,经过几代杂交培育,表现差的会被淘汰掉,留下表现好的、稳定的继续进行试验;北面地里大面积种植了已经确定试验成熟的品种。南面都是人工插秧,北面是整块的稻田、可以机械化种植、收割。”在马巍的带领下,记者穿过垄沟,看到稻田里不同品种的试验苗都用线隔开,并在地头做了标记。

“这方有37个品种,大多是‘单本’和‘重插’,也就是单株和多株种植的试验苗,中早熟品种有15个,中熟品种有22个。一般来说,‘重插’的都是经过八九代后稳定了的品种,拿这边种的,当然,也有的是经过了十几代才稳定下来的,这些试验苗只有表现好了,才会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而且好的秧苗我们也会运到海南去试验,最终挑选出最具有杂种优势的稳定的品种推送给种植户。”马巍告诉记者。

在试验田的育苗圃里,记者看到,过来插秧的几位村民拿起一盘秧苗抛到稻田里,随后快速地分好秧苗,不停地手起手落,动作相当熟练地将秧苗一株株插进泥巴里,保证前后左右排列得整整齐齐,方便以后手工除草和收割。不一会儿,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便在水田里铺展开来。


马巍挽起袖子裤腿半弯着腰拿起半盘秧苗,指给记者看,“‘单本’种植需要一株株分离,插起来比较费时间,但和我们合作的农户都是种了几十年水稻的熟手,有经验,还比较了解我们的试验要求,干起活儿来会比别人快一点。农户们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愿意过来帮忙。”

今年73岁的张宪美就是常年与马巍合作插秧的农户之一,她说自从10多年前省农科院的专家在这边开辟了试验田之后,她就来这儿插秧了。身板硬朗的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们这儿以前是盐碱地,种啥都难。自从农科院的专家来了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好种子,盐碱地都能大丰收了!只要这边试验田需要人手,我老愿意过来了。”

“我们县水稻种植历史不足40年,却已经连续几年在全省夺得水稻产量第一。全县的盐碱地再复杂,也能从这里找到一个适合种下的品种。”72岁的任志国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更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任志国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在了种水稻上,为此还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来镇赉做改良育种试验。“向科技要粮”是采访中他最常说的话。


“咱县半数以上耕地是盐碱地,以前总是风沙常伴、旱涝急转,地上都是白花花的,踩着松垮垮的,种地的收成也不好。全靠咱们农科院的几代专家团队的坚持,像马巍他老师、老师的老师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我们这里,这才让我们这里实现了从无到有、由量到质的改变。别看我没啥大文化,但种了几十年地,我们本地的农民最明白这里的变化有多大。”任志国告诉记者,这种改变始于1985年,镇赉县成立水稻生产办公室,在嘎什根乡的村屯先行先试种植水稻,随后又在创业村建起了试验站,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常驻在那里。“马巍家在长春,但一年里有200多天都在我们镇赉,嘎什根和大屯两地跑,哪里有情况就到哪里,我们合作社的农民但凡有育种、病虫害等问题都找他给解决。育种前、插秧前都得找他给我们上上课、讲讲重点,我们才能放心种地。有农业专家在,我们就安心了。”

30余年,三代农业专家接力,通过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等科学技术让镇赉县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并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实现了水田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的重大转变。2022年,蓄力问鼎全省稻产五连冠的镇赉正从“水稻大县”向“水稻强县”转变,任志国的“老任头”牌稻米也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销量一路飙升供不应求。


回忆几十年的种粮经历,任志国感慨地说:“这些年来多亏了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专家为我们培育良种、帮我们解决难题,才让我们的‘收成’提高了。现在我们农民的认识也都跟上来了,家家户户科技种田,年年都有大丰收,日子越来越好了。”


6月,夏意渐浓,微风吹拂,试验田里披上了绿色的新装,生机勃勃的水稻秧苗正积蓄力量,为秋熟丰收孕育希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贺 韩雪洁
责编:刘奥琪
二审:王丹丹
终审:周柏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爆料可关注微信:jlrbgv